当你喜刷刷时,你可知为何朋友圈能这么流畅?
2016/10/24 9:22:57   


       你不断下刷朋友圈,会出现“正在加载”字样,这是微信正帮你调取新页面。从而加载出来40条新的消息。如果你一直不停往下刷,理论上你刷50次就到底了,因为朋友圈实际只保存一段时间内的2000条信息。你要去试试吗?


       编者按:本文来源于“微信派”。


       国庆朋友圈摄影大赛,各种花式秀,热闹非凡。


       朋友圈已让人欲罢不能。有人说,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情,是刷朋友圈;晚上睡觉最后一件事情,还是刷朋友圈。


       这背后是海量的信息数据和查看请求。如此庞杂的数据,微信却做到了流畅的体验,一切井然有序,刷一下就搞定。只要网络状况良好,再多的数据量,也能“喜刷刷”。


       那么,朋友圈如何保障流畅?


       让我们先以一个上帝视角, 来看看你天天都刷的朋友圈,是如何处理发布信息和浏览信息。

       好吧,如果觉得图比较复杂,可以不用细看,直接看这里。


       简单讲,朋友圈信息的处理可以分解为发表与浏览两个主要环节,而它们都遵循着一个时间线(timeline)的逻辑。所谓的刷朋友圈,实际上就是刷时间线,也就是一个用户所有朋友的发布内容。


       比如,有两个用户小佐和小倩,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相册。现在,小佐上传一张图片到自己的朋友圈。这些图片的发布信息会由小佐的微信客户端传给服务器,这个最新发布就会被写到小佐的相册表里。


       之后,小佐的最新发布会批量插入到他所有好友的时间线里。当他的好友小倩开始刷朋(shi)友(jian)圈(xian)的时候,小倩的微信客户端会把小佐发布的图片拉回本地,显示出来。


       这其中,发布会稍慢,假如小佐有几百个好友,就需要把发布指引插入到每个好友的时间列表。而浏览却快很多,每一个用户只需要读取自己的时间线表,一个动作就好。


       然而,用户每一个动作都意味着一个请求,而每个请求后面都可能涉及互相配合的多个服务。很多时候用户还会花式刷朋友圈——可能就是你——先刷到顶再刷到底,点开一篇文章刚一秒又退出来,后一秒反悔,又点进去……


       海量数据×花式刷法,客户端表示有点懵,这不想点法子可不行。


       为了防止被玩坏,它用了这些方法--


         胖瘦数据分离:胖子给我闪一边


       朋友圈包含的数据信息种类很多,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乐,还有点赞与评论信息,提醒谁看,谁能看谁不能看等等。


       为了方便处理,微信引入了“胖瘦数据”的概念,将视频、图片这些数据量大的信息称为胖数据,而文字,评论提醒(谁能可见,@信息)称为瘦数据,并将之分别处理。


       瘦数据直接存储到微信后台(微信服务器端),而胖数据就要“出门左转”,在CDN中转一圈,瘦身为数据量很小的URL。


       这样就能一身轻松:当收到读取需求时,图片等胖数据就能直接从CDN中,依据URL来定位下载。 

内容分发网络(CDN):走得路少了,也就快了。

CDN?什么是CDN?


       对的,派爷告诉你,CDN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)也是让内容传输更快、更稳定的一大法宝。


       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分发,遵循三天时间内的图片使用CDN边缘节点下载,三天外的图片就直接回源下载原则。


       CDN边缘节点是离用户最近的图片缓存服务器,比如你在广州,你下载的图片的边缘节点可能在佛山,反正是离你比较近的站点。


        回源下载则是当边缘机房(OC)没有缓存你想要下载的图片,就得跑到更远的地方(核心机房DC)去下载,这里走的路多了,也就慢了。


       而据统计,三天内发的图片,在边缘机房找到缓存的概率比较高,三天外发的图片,在边缘机房找到缓存的概率比较低,所以三天外的才直接回源(回去核心机房)下载了。


       翻译一下就是:读取内存总比读取硬盘要快。图片等胖数据的下载按时间先后,服务器的远近来安排。这样大大缩短信息读取的等待时间。


快速渲染:旧瓶装新酒

       其实,我们看到的朋友圈信息,除了内容之外,还有形式。比如,颜色,高低,字体大小,等等。这些都需要做渲染,从而得到最终的视觉效果。


       所谓渲染,可以简单理解为像画画一样把展示的内容按想要的效果画出来。对于手机而言,朋友圈本质上是由一个个像素组成,一个个有不同RGB值的像素点构成了你所看到的朋友圈画面。


       So,如果渲染效率提升,那么展示的速度也就能更快。微信用了下面这些方法:


       评论区优化:对于评论和点赞,以前整个评论区都是一个视图单元,展示的时候需要整个渲染一遍,相当于画一整块画板,当评论一多就有卡顿的风险。现在,每一条评论作为一个CELL单元,也就是每一条单独处理。


       RichText View:包含电话、链接、表情的信息,通常字体颜色会不一样。这些信息即是富文本(RichText)。富文本如何展示地更快?

       微信后台(服务器端)会预先判断信息是否属于富文本,如果不是富文本,到客户端就会简单处理,如果是富文本则会做字符切割,然后再渲染出来。


       关键点来了,这个渲染的模式会被缓存起来,以后碰到相同的富文本就可以反复使用。可谓一次解析,终生受用。


       图层调优:需要处理的像素越多,画起来就越耗时。微信通过使用开发工具的图层调试,去掉不必要的透明渲染,提高效率。

       如上图,右边比左边清爽,处理起来也快了很多。


       如果是你眼睛都识别不出来的细节,那就压缩抹去了吧。


       除了上面的几个大招,还有很多小优化,来保障朋友圈更好、更流畅的体验。比如:


       预下载:当你打开朋友圈,微信会帮你预下载排前面的十张图片。


       小视频优化:当你不点击放大朋友圈小视频,其以静音播放时,其实你看到的是一个图片GIF的模式,通过微信程序猿们自己写的视频解码器来播放。


       作为一项重磅更新,在朋友圈发布的时候,版式很多,用A-Z来编号都不够,最终达到34个版本。


       这么多版本当然只是为了更好的体验。在流畅上的努力,也只是微信追求用户体验的一种表现而已。另一方面,朋友圈也同时在做关闭红点提醒,不看他(她)的朋友圈……


       就是这样,微信团队努力做到让你用得更爽,但同时不打扰你,用完即走。


       好了,防止卡顿,保证流畅,就上面这些法子。具体效果嘛,你也看到了。


       说完这个,还有几个朋友圈的小秘密,派爷也当做福利送给大家。


       1、当文字太多,达到八行以上,就会展示全文按钮;


       2、评论时你可能不会注意格式,中间会有很多空格,但最终显示出来,这些评论时的空白行会被自动过滤;


       3、你不断下刷,出现“正在加载”字样,不代表卡顿了,而是微信正帮你调取新页面。也就是说,朋友圈你每向下刷一次,会显示40条朋友圈消息;


       4、如果,你一直不停往下刷,理论上你刷50次就到底了,因为朋友圈实际只保存一段时间内的2000条信息。

来源:36氪



推荐阅读